0集左右的时候,突然明朗起来,它貌似一部被类型化了的“时尚片”,内里却是个关于流浪在美国的少数族裔的温情小品。
就像伍迪?爱伦的布鲁克林居民永远在谈论关于死亡的书籍,贝蒂在皇后区的家人永远在看只有两个演员表演的肥皂剧。贝蒂的爸爸是鳏居的墨西哥非法移民,姐姐是未婚妈妈,靠卖减肥药和当发廊妹糊口,小侄子痴迷于时尚杂志,有成个GAY的倾向,只有男朋友还不错,因为是个能拿到打折券的电器销售员而经常被其他女人勾引。这群拉丁族裔的日子过得像贝蒂的着装风格一般五彩而热烈,与夫妻反目、父子成仇的时尚家族形成鲜明对比。一开始还以为这一大家子仅仅是个作料,却发现《丑女贝蒂》的重心并不在浮华的精英小圈子,而是这些所谓的“下等人”。有一集,纨绔子弟跑到了贝蒂的家中,正赶上全家装饰圣诞树,他怅然若失地说:“我从没亲手在圣诞树上挂过袜子。”仿佛他从来都没有感受过“家”。这在那些从未亲手开过名牌的车的人看来十分可怜,也特别解气。《丑女贝蒂》不像它的前辈那么偏颇,它既想吸引思想高韬如白雪的上流社会,又没有瞧不起街上绝望的人民。从时尚片角度说,它又是对时尚杂志众口一词神话的反击。精心装扮的贝蒂走在皇后区的街道上,那也是邻家有女初长成,是有回头率的,但一到《MODE》杂志社,就变成了一朵假花。虽然不符合时尚一成不变蛮横的标准,却不代表她没有市场,富人的美和穷人的美是不一样的,可以倾向于哪一个,却不能假装它们没有区别。
贝蒂最终没有与上司谈恋爱,没有离开,没有摘下眼镜和牙套,到第一季演完,她与一开始没什么两样:肥胖、尴尬,却依然带着小动物式的伶俐、执着和热忱。据说电视剧的服装总监为了打扮贝蒂很费功夫,不要混乱,不要做作,也不要过于娇气。她的服装是很有波普感的80年代风格,大都来自洛杉矶附近的OUTLET,式样虽可笑,也不乏Roberto Cavalli或者阿玛尼这样的名牌。她一站出来就有股人情味扑面而来,与冰冷的所谓时尚截然不同。有个对话是两类着装风格的针锋相对。贝蒂热情地对一个模特说:“你的斗篷我也有一件,是爸爸在瓜达拉哈拉(墨西哥一小城)为我买的。”模特只有冷冷的三个词:“米兰,Dolce Gabbana,秋冬季。”作为时尚片,《丑女贝蒂》罕见地赞美了“俗气”,这好象是对《穿PRADA的女魔头》引发争议的一次回应。“女魔头”公映后,有许多时尚杂志工作人员跳出来表达不满,认为满目名牌净瞎扯,完全是电影故弄玄虚的的手段,他们中既有无印良品派,也有贝蒂式的乖僻男女,而智商与品位也没有必然联系。但讽刺的是,随着贝蒂越来越受关注,仿佛“俗气”占了上风,真正的时尚工作者不仅不贬损贝蒂的风格,反而赞美了起来。美版《Teen Vogue》的一编辑赞:这简直是来自民间的GEEK范儿,可以与保罗?史密斯媲美,可笑,却很独特,丑陋,但丑得雅致。
《丑女贝蒂》其实是哥伦比亚同名电视剧的美国移植版,原版曾在1999~2001年颇受欢迎。随着美国版的成功,陆续推出了德国版、荷兰版、希腊版……中国版?当然没有。但受到“女魔头”和“丑女”这二位的鼓励,有一家中国的男性时尚杂志决定拍摄一部《穿PRADA的男魔头》或者《丑男阿明》。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拍摄筹备会。虽然提到时尚,总是言必称美国,可要编一个时尚故事,简直毫不逊色。原型人物既有外表冷若冰霜内心凄风苦雨,因为被人误以为是物质主义缺乏人文关怀而整夜哭泣的女主编,又有心怀未竟的文学梦的男编辑,就连大集团的职场阴谋,小模特引发的悲惨仇杀,都有迹可寻。可我听来听去总觉得缺少一个贝蒂式的人物,她像个从天而降的乡村少女,一脸红晕地穿着喜庆的棉袄,内心是一处温暖的巢穴,汇集着所有美好的形容词,诸如善良、单纯和坚强。她不是败在“女魔头”麾下的安迪,而是绝不退出、期望用美好的感情击垮冷漠的小人物。这便是贝蒂的,她是“时尚类型片”的一个小小不和谐音:穷人也有魅力,时尚也可以温情。即使她不能在现实里存在,也要在想像中存在。可惜没人听我的,时尚精英们激烈讨论起更重要也更现实的问题:比起赞助“女魔头”的PRADA,或者支持“丑女”的Dolce& Gabbana,中国的“时尚类型片”沮丧地发现只能拉来“七匹狼”或者“报喜鸟”。
点燃焚烧公主的篝火
哪怕只找一个真人来扮演公主,也非艾米?亚当斯莫属。她头发金红,眼睛湛蓝,已经33岁了还像没长开似的形削骨立,她的美是随时准备承受虐待的,而不是攻击性的。所以迪斯尼的年末岁初电影《魔法》就找了她来演:吉塞尔公主被坏皇后施了魔法逐出童话世界降临纽约,爱上了带着孩子的单身汉律师,她的原配王子则跟律师的前女友好上了,从此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。这个公主王子坏皇后的老套童话听着就叫人厌倦,也又一次重复了公主戏的几大定律:公主爱凡尘;公主在凡尘里的表现像个神经病;公主生下来的终极使命就是找个人结婚。可这是个适合1~100岁的人观看的贺岁家庭戏,艾米?亚当斯变得老少咸宜,她被冠以“吉塞尔公主”名号,穿着戏服盈盈微笑,准备位列公主的最高殿堂:“迪斯尼公主系列”。
迪斯尼拒绝了她。从2000年开始,迪斯尼就把几个卡通女孩偶像打包出售,重新注册商标“公主系列”,其中包括:白雪公主、灰姑娘、睡美人、美人鱼爱丽尔、《美女与野兽》里的美女、《阿拉丁》里的茉莉公主,以及亚洲公主木兰和非洲公主波卡洪塔丝。除了动画片和玩偶,“公主系列”还出售公主服、公主化妆品、公主首饰珠宝……一在迪斯尼商店面市,就桃红柳绿引来一番抢购,迪斯尼顺势又推出贩卖“公主生活方式”这一口号,包括公主四法则:智慧、优雅、审慎、正直,公主教程:餐桌礼仪、协作精神、宫廷舞步伐……公主系列让全球的小女孩痴狂,平均年利润4亿美元。听说在美国,许多小女孩已经彻底入戏,如果路上遇到阿姨问:“今年万圣节你是不是要扮成公主呀?”她们会不屑地一瞥嘴:“才不呢!我就是公主!”还有位家长在社区发起“小公主派对”,一下子来了50多口子,因为有太多白雪公主和灰姑娘,不得不在这些打扮相似的姑娘们脖子上挂上姓名牌。
迪斯尼拒绝艾米?亚当斯的原因是“要保护一个真人的肖像权就像灰姑娘的姐姐穿上水晶鞋那么难”。是哦,真人公主在没变老的时候会转型,变老了又多年的媳妇熬成婆,保不齐成了坏皇后。我还觉得,迪斯尼把“吉塞尔公主”拒之门外是害怕泄露机密:虽然公主系列包含了白人公主、拉丁公主、亚洲公主和非洲公主,可把妆卸了肤色调调,眉眼都差不多,故事也相仿,艾米?亚当斯一来全给包圆儿了,原来公主不是8个,是1个。
都认为迪斯尼的白雪公主是卡通史上第一个公主,其实在此之前另一个卡通形象率先实现了公主的秉性与待遇:Fleischer兄弟公司设计的“贝蒂?布普小姐”。她诞生于1930年,比白雪公主早了4年,原本是个长耳朵的女性化小狗,作为另一只卡通小狗的朋友,后来她火得不行,就把长耳朵换成耳环,加上大又圆的眼睛,短卷发,迷你裙,热火的身材,诱人的天真。她是第一个风靡世界和出产衍生产品的女性卡通形象。虽然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,却奠定了熟女卡通形象逃不掉的气质:性隐喻。贝蒂时代的Fleischer兄弟公司弥漫着浓烈的玩世不恭气,按照《画梦的巨人》一书记载:“每个周末夜,一群动画家聚在一起饮酒打牌作乐,每次都召来一群妓女。周一一早照例是吹牛比赛,吹的是前一夜的酒量、牌技和女人。他们怎么能想出什么纯洁的故事?于是贝蒂貌似是个良家妇女,却要经历一连串的处女膜保卫战。”贝蒂被当成1930年代大萧条的产物,经济的衰败和权威的沦丧,让大部分城市人都到郊区追逐阳光了,留在城里的贝蒂只能与罪恶和放荡为伍。紧接着白雪公主诞生了,迪斯尼使劲找补把她往小了画,身高由头的6倍缩减为5倍,身世也好似名字一般纯洁无暇。可作为成年女性,她和她的后继者都必须接受色眯眯的打量和猜测:白雪公主与7个小矮人的暧昧关系;除了善良,美女是不是还看上了野兽什么别的?美人鱼永远衣着暴露穿着比基尼……
除了被安上卖弄性感的罪名,本有着许多优秀品质的卡通公主也在时代浪潮下落伍了:她们好吃懒做(擅长打扫卫生的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除外),过分沉迷于打扮,太逆来顺受只等父权撑腰……本来大团圆结局能帮助小孩子树立对爱情和生活的信心,现在也变成对女性自尊的打击:公主们如果只有美貌没有权势,就会被妒忌者囚禁;如果只有权势没有美貌,得了,王子根本看不上。许多家长深刻认识到公主及公主童话的劣根性,为免爱女受荼毒,大声疾呼:快点燃焚烧公主的篝火,把她们统统扔进去。
一些改良版另类公主就显得更与时俱进。比如1996年弗郎西丝?敏特斯制作的《睡美人》,公主是个住在曼哈顿的幽默少女,14岁生日时被一个流浪巫婆扎了针,睡了过去。第二天早晨,公主唱起了一首歌:
“我醒了过来
像平常一样。
可父母还在睡觉
我想这是个玩笑。
醒醒,醒醒,我大叫
你们睡得足够多了!
妈妈问:今夕是何年?
我说:跟昨天是同一年。
难道我们没有睡了100年?
难道巫婆没有伤害我们?
她做梦都别想,我骄傲地说
因为我定了闹钟。”
还有1986年的独立女性《瑟蔓莎潘茨公主》,她死都不想结婚,父母逼嫁时她给求婚者设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当其中一个意外获胜,她就把他变成青蛙,送回了家。这些零星的另类公主自然比不得迪斯尼影响大,却被女性主义大加赞赏,小范围内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抗争。如果我有一个闺女,却不会武断地把传统公主扔进火堆,将另类公主迎进家门,要因材施教。如果她一生下来就是一团美女,就天天拿迪斯尼的公主系列熏染她:好好利用你那美貌,就算你亲妈我妒忌也没关系,只要攀上王子,就万事大吉。如果不是美人胚,就给她讲80年代流行的“纸袋公主”的故事:别异想天开了,学纸袋公主走独立女性道路吧,她就算救了王子的命,王子也嫌她穿得破不够美,此时就指着这个负心汉的鼻尖斥骂:“你虽穿得像王子,却连个乞丐都不如!”
保姆跨过阶级的门槛
恋童癖、学费、校车上的污秽录象带……美国的富人区父母总有一长串要担忧的名单,2002年以后,这个名单上又添了一项:有书约在身的保姆。这一年,两名28岁的女青年合写的小说《保姆日记》出版,情节毫无悬念:一个年轻女保姆受雇照顾4岁男童,倍受工作狂X先生和刻薄鬼X夫人的折磨。这样一本书很容易被当成蓝领阶层血泪史的控诉,可实际上重点并不在此。小说开篇,女保姆一走进雇主的房子,就遭遇了富人区的“差异性”:“纽约上东区有一半人穿着香奈儿的套装和Manolo Blahnik鞋子;另一半人穿着6美元的工装,随身背着帐篷,仿佛随时准备露宿街头,这些人是清洁工、保安和保姆。”之后又用很大的篇幅来揭露豪门生活的种种荒诞:必须按字母排列的豪华内衣衣橱,大到没有屋子能盛下的圣诞树,从欧洲进口的定制洁厕灵……作者并不是瞪着无知、懵懂的眼睛来看富人区,她们很熟悉那些生活,在某些方面还品位一致。这本书并不是有引发阶级斗争危险的战斗檄文,而是有钱人遇到更有钱的人妒忌心大爆发的“酸葡萄文学”。
《保姆日记》的两个作者,一个叫爱玛,一个叫尼可拉,都出生于中产家庭,爱玛有个教授父亲和设计师母亲,尼可拉就出生于纽约上东区,她们都没被保姆带过,但家里都雇佣过管家。两姑娘是纽约大学校友,上学时一共在30多个上东区家庭当过保姆,毕业后,她们都当了白领。不论再怎么说“这本书是写着玩儿的”,一出版还是引起了强烈反响,大致分成两个阵营:被揭披的富人发出了愤怒的咆哮,认为这本书是尖刻的污蔑之作;普罗大众则兴奋地欢呼起来,《保姆日记》点燃了窥阴癖的篝火晚会。小说在一年时间内重印了15次,卖掉65万本,在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榜上呆了15个星期,发行到28个国家,还出了朱丽娅?罗伯茨的朗读版。
书的情况和小说《穿普拉达的女魔头》非常像,在改编电影时也希望向“女魔头”学习:挖一个稍微深点儿的能装下阶级、种族、贫富差距的坑,再撒点有人情味的调料,使之显得有诚意。电影版《保姆日记》将保姆女主角的身份设置得积极向上且有代表性:工人家庭出来的女儿,善良又有抱负(当一职业妇女)。请来当红的斯佳丽?约翰森来演保姆,演技派女星劳拉?琳妮演乖戾的女主人。电影从2004年就筹拍,拖到今年8月24日才上映,但看过的人纷纷发出失望的叹息。斯佳丽性感有余幽默不足,只是充当了小说原著作者的传声筒,依旧是富人俱乐部里心态不平衡的观察者。反映“新主仆关系”的重任落在配角身上,有一桥段:一群英语不大灵光的移民保姆躲在厨房后面开大会,鼓励一个懦弱的保姆向主人声张正义,追讨公平。据说电影始终都在像为高潮做铺垫,一个倍受欺压的小保姆,忍啊忍好象马上就忍无可忍了,爆发,反击,扔下一个火把摔门而去,吹响了革命的第一声号角。可斯加丽演的小保姆忍气吞声了好久,收获了爱情,就默默离去。
有时候文艺作品还不如生活有创意。小说《保姆日记》出版没多久,就出现了现实版“保姆日记”。《纽约时报》一个叫赫莱茵?奥兰的专栏作家无意中看了她家保姆的博客——一个泡夜店,服药,滥交,双性恋的单身女性世界。奥兰大惊失色,写文章表达她对这个以往印象还不错的小保姆的怀疑。叫黛西的保姆利马在博客上回击: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你管着吗?两人你来我往进行了一场“雇主…保姆辩论赛”,其对新型主仆关系的探讨比《保姆日记》深刻得多:雇主…保姆看上去像单纯的老板…下属的关系,可因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,就搀杂了出身、性别、年龄的较量,雇主奥兰可能为保姆的私生活感到震惊,对保姆没将博客变成表达工作乐趣的论坛不满,但她最受不了的是,保姆可以反击,按照职场规则,她无论如何也不该被花钱雇来的人所威胁。
20世纪初的英国庄园,仆从的数目十分惊人,而且等级森严:顶头的是大管家,下面是女管家和厨子,再往下是贴身男女仆,之后才有负责膳食的,打扫房间的,照顾小孩的。人数虽多,但地位从属,有什么不满最多在小范围内发发牢骚。现代主仆关系中的保姆不仅摆脱了从属关系,有时一人兼了好几家,对抗雇主也有了必杀技:爆料。除了在西家传东家八卦,写小说,写博客,还可以被小报招了安,成为最措手不及的眼线甚至主角。这其中要属裘德?洛的保姆丑闻最著名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