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脑袋,鸣叫的傲然神态,也曾使他从鹅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、运笔的道理。他曾用如椽大笔写了一个“鹅”字中堂,悬挂墙上,朝夕观赏。
一天,王羲之听说会稽城外的一个小山村里,有个老太婆饲养了一只鹅,叫声清脆淡雅。他欣喜若狂,立即驾车前往探视。老大妈听说王羲之要来,喜出望外,便把那只鹅宰了好款待他。羲之来到大妈家,看着盘子里热气腾腾的熟鹅,倒抽了一口凉气,半晌说不出话来。高兴而来,败兴而归。他径自在崎岖的山路间踽踽独行,心情被风吹皱了似的,久久不能平静,他还在为大妈杀鹅相迎一事扼腕叹怀呢! 。 想看书来
豪门巨星——王羲之(3)
车声辚辚,峰回路转。一片苍翠葱茏的竹林呈现在王羲之的眼前,竹干像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碧玉,一根根直冲天际,竹叶像一只只欢快的蝴蝶,在空中跳起轻盈的舞蹈,整个竹林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。“笋不落箨不成竹”,蜕掉的笋壳在阳光下翩翩飞舞,很绅士风度地飘落在地,沙沙的声响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。一座古朴典雅的道观掩映在翠竹林中,连屋檐都返着绿光,香烟袅袅地缭绕在林梢间。活脱脱的一个人间仙境!山中无尘雨;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,意荡神迷的王羲之信步来到观前,索性推门进院,意外地发现院中池塘里有一群浮鹅追逐嬉戏,一个个精神抖擞,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,样子着实惹人怜爱。像是对他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表示欢迎,一个个伸着脖子,瞪着眼睛冲他大叫呢!王羲之静静地观赏着这群池塘浮鹅,宛如欣赏着一幅隽秀的山水画。
此时,一位鹤发童颜、神情矍铄的老道迎了出来,通了姓名,问名来意。羲之随口说道:“闻鹅声而至,想买几只,不知道长肯割爱否?”道长见说,面露难色地说:“贫道养鹅多年,此乃精选良种,赏玩赏玩倒是可以,至于卖嘛,那是万万舍不得的。”羲之见状忙回道:“在下莽撞,强人所难,实所不该,怎奈晚辈与鹅有着不解之缘,还望道长看在我远道而来的份上,就卖几只吧!”道长感慨道:“看来公子真是爱鹅成癖,君子贵在成人之美,你就用不着破费了,贫道把这群鹅送你好了。不过我有个条件,就是请公子替我抄写一部《道德经》。”王羲之欣然命笔,不到一个时辰,全本《道德经》文不加点,一气呵成。道长看罢,称羡道:“闻名不如眼见,公子果然神笔,贫道当宝藏之。”王羲之意外的收获,笼鹅而归。其实,这位道长早就听说王羲之的大名,对他的书法倾慕不已,朝思暮想地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《道德经》,可他听说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。后来,他打听到王羲之酷爱白鹅,就特地挑选了一群优质鹅供养着,诱“鹅痴”王羲之来,好做一番交换。
天 台 偶 遇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,还可给书法艺术注入一些鲜活的因素,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。为了穷艺术之追求,王羲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。他每到一个地方,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,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。
在泰山,他一睹庄重威严的刻石,巍巍石碑,字字雄浑;在古城许昌,饱览了笔力雄健、光彩照人的魏碑;在洛阳,看到汉末大书法家蔡邕的《熹平石经》,百感交集,久久不肯离去。
最终,他南下来到钟灵毓秀的天台山(今浙江天台县北边),开启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奇遇。传说天台山乃人间仙境,常有仙人云游于此,采药石,炼丹汞。羲之心向往之,决定在山间暂住几日。他尽情欣赏着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,这些山光胜景倒也给他的书法增添了诸多灵气。
豪门巨星——王羲之(4)
一天晌午,王羲之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,练呀练呀,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,铺得满地皆是。写到兴奋处,随手抓起冷馒头啃一口,无拘无束地咀嚼着,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,苦苦思索着,右手不时悬空比划着。倏忽间,一阵清风吹来,一朵白云飘然而至,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,悄然来到王羲之的面前,他轻拂尘麈道:“公子真是下笔不凡呀!”“过奖,过奖!”王羲之一边让坐,一边谦虚地答道。他见这位老人目不转睛地观看自己的作品,便请教道:“先生,烦您多多赐教!”老人见他诚心向学,于是接过笔语重心长地说:“不愤不悱,不启不发。我的这首书诀你好好领悟,日后自有所用。”说罢,在纸上挥就了一首书诀,飘然而去。王羲之忙喊道:“仙道家居何处?”只听幽谷中悠悠传来一声:天台白云……
王羲之迫不及待地取过纸,只见上面写道:“望之惟逸,发之惟静,敬兹法也,书妙尽矣。”他反复静思潜想,逐字推敲这十六字书诀的奥秘,最终拨云见日,柳暗花明。他觉得书法的“流美”在“人”也,也就是书法艺术要反映人的主题;再就是“点画之间皆有意”,即追求一种笔外之意,一种超越点线之有限而趋于无限的自由的意味。从而确定了一种“望之惟逸,发之惟静”,由内而外,抒情写意的美学观。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书诀,王羲之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思想深邃的仙道。
兰 亭 修 禊东晋有一个风俗,在每年阴历三月三,人们必须去河边临水为祭,以消除不祥,这种风俗叫做“修禊”。
永和九年(353年)三月三日,年过半百的王羲之和一些文人雅士会于景色秀丽的山阴兰亭,来庆祝一年一度的修禊风俗。参加这次风雅###的风流人物,有名满天下的名士谢安,著名辞赋家孙绰,佛法精湛的高僧支遁,以及王羲之的子侄王献之、王涣之等四十一人。###地兰亭一带群山合抱,茂林修竹,蝴蝶翻飞,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。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里,游宴其间,自然令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。
王羲之的“修禊日”过得很别致,他和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,玩起“曲水流觞”的游戏来。这游戏是:将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,有树叶托着顺水流漂行,流至谁面前,谁就即兴赋诗,或者讲个故事,否则罚酒三觞。虽无丝竹管弦,却能一觞一咏,畅怀叙情,正所谓:“毕生寄迹在山水,列坐放言无古今。”酒觞停在谢安跟前,文采斐然的他这次却给大家讲了个故事:一天,王羲之来到一个小集镇上逛悠。人群中有位老太婆抱着一捆六角扇叫卖,喊了半天也引不起过路人的注意。王羲之看见觉得奇怪,因为此时还是春天。他来到老婆婆跟前问道:“大妈,现在天气还不热,为什么就开始卖扇子了呀?”老妪深情凄惨的说:“唉!大儿子被征调去修钱塘江了,二儿子给大户人家帮工去了,家里还躺着个病老头子,上顿不接下顿,我编了几把扇子卖点儿钱,也好糊糊口呀!”“一把扇子能卖几个钱?”心情沉重的王羲之关切地问道。“五个钱。”王羲之借来笔墨,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挥了几个字,老婆婆不认识字,觉得他写得很潦草,很不高兴。王羲之安慰道:“别急,你告诉买扇的人,说扇面上的字是王羲之题的,每把要一百钱!”老婆婆半信半疑,按着他的话试了试,果然奏效,一捆扇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了。谢安的故事讲完了,大家纷纷赞叹。这个故事就是“王羲之帮老婆婆卖扇”的佳话。 。。
豪门巨星——王羲之(5)
不知不觉间,日影西沉,暮色四合。同游的四十一人中除去讲故事外,共写了三十七首诗。有人提议把这些诗蒐集起来,合成一本《兰亭集》,并推举王羲之作一篇序文。微醉的王羲之神情怡然,欣然命笔,龙蛇飞腾般地记下了这种风雅而热烈的场面和气氛。此情此景,即使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,也可以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感情。在挥运之际,兴奋之余,又感喟到人生的短促,于是发出了“痛哉”、“悲夫”的慨叹。王羲之批判了老庄玄言“一生死”、“齐彭殇”的荒谬。在他看来,把生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,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。这个识见恐怕要比同时代的那些清谈家们的玄言来得高明呢!
《兰亭序》的书法如同序文本身一样,段段玉裁,字字珠玑。后人评道“右军(王羲之曾官拜右军将军,人称王右军)字体,古法一变。其雄秀之气,出于天然,故古今以为师法”。因此,历代书家都首推《兰亭序》为行书盖世之作。虽然不是图画,却具有图画的灿烂;虽然不是音乐,却具有音乐的和谐。那柔中有刚、含而不露的笔法,那流畅隽永、言不尽意的线条,那和而不流、遒劲飘逸的风度,使人在寄情山水时,性情、品格也融化在自然之中,有一种飘飘欲仙、超凡脱俗的快慰。
《兰亭序》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,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新的一页,树立了新的审美典范。作者将人、笔、纸、墨融于一体,驾轻就熟、出神入化,登峰造极、臻于完美;作者的气度、风神、襟怀、才情,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。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“清风出袖,明月入怀”,堪称绝妙的比喻。
文章千古事,也许文字真正是不朽的。我想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古代帝王不知是附庸风雅,还是真正地钟情、偏爱文字,《兰亭序》竟也有过喜忧参半的命运。《兰亭序》是幸运的,康熙帝为之树碑立传,乾隆帝将其摹刻上石,永鉴后世。她一直为历代文坛大师捧为“意境天成的千古美文”,这是何等荣耀之事!《兰亭序》又是悲哀的,早在唐朝就被太宗皇帝始而觊觎,终于占有;生则同榻,死亦同穴。此等憾事,令人扼腕痛惜!
简评 王羲之“飘如浮云,矫如惊龙”的风采,袒腹东床、不合流俗的超迈,寄情山水的闲雅意趣,静观戏鹅的遐想倩思,笼鹅而归的勃勃兴致,兰亭挥毫的风流倜傥,这一切都是魏晋士人所向往、追求的魏晋风度。
王羲之,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,将永垂青史,流芳百世。正所谓:一代书圣,耀炳千秋;羲之业绩,饮誉世界。
(夏 超)
陶渊明(365—427),字元亮,私谥靖节,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人,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。曾任江州祭酒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。因不满当时黑暗污浊的官场生活,毅然去职归隐,晚年完全过着“躬耕自资”的隐逸生活。书包 网 。 想看书来
豪门巨星——王羲之(6)
一、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孩提时代的陶渊明虽然不是名门望族出身,江南陶家那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家史。其曾祖陶侃乃是东晋初年的一代名将,开国元勋。其祖父陶茂官至太守,父亲亦曾出仕,家世地位可算是浔阳大族。但传至陶渊明这一代,家境便日渐败落了。
公元372年,陶渊明的父亲溘然长逝。这年陶渊明只有八岁。生活也随即日趋艰难了。少年陶渊明虽还有幸读读《老》《庄》,弹琴习剑,但也不得不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业劳动。在古代社会讲究名分等级,在一个家庭里,父为子纲,儿子从行为到志趣都得服从父亲的意愿。父亲的去世,自然减少了一层约束和限制。虽然有母亲的管教,但母亲并非严父,管束自然宽松许多。陶渊明的母亲是一代风流名士孟嘉的女儿,孟嘉一生喜欢喝酒,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,而是借酒抒怀,可谓飘飘然如吴带当风,神情悠然;他又崇尚自然,不受世俗羁绊。深受家风熏染的陶母,断不会过分拘束了陶渊明。
少年陶渊明在外祖父的言传身教下,无论诗文还是人品都不同凡响。他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,闲暇时,他来到附近的庐山,仰望飞流直下的香炉瀑布,谛听啁啾婉转的鸟语,多么和谐宁静的画面呀!正所谓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”有时,他在文化的海洋里采撷美丽的贝壳。读书是为了兴趣,寻找精神的契合点,而非寻章摘句,更非营营于功名,汲汲于利禄,正所谓:“少年罕人事,游好在六经。”他又喜好酒,但家贫未能酣饮常得,正所谓:“但恨在世时,饮酒不得足。”
二、投来去学仕,时仕时隐心出仕做官本非渊明所愿。他从少年时代便向往“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”的自由欢快生活。但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,血气方刚的他怎能不想到社会上一展鸿鹄之志呢?
公元380年,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仕,做的是江州(治所在今之九江)祭酒。江州刺史王凝之只当官,不管事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。一心痴迷炼丹念咒,是个狂热的五斗米教徒。不仅在家里修炼,还在官衙里设道室行修道拜鬼之事。有一天,陶渊明看见府衙院里堆满木头。一打听,方知是王凝之挪用加固长江堤坝的款,要在刺史府里修建一座道观。陶渊明傻眼了,马上跑到王凝之的道室,打断他的修炼说:“动用加固长江堤防的物资,修建道观,是万万使不得的!一旦汛期发洪水,就会生灵涂炭啊!”王凝之睥睨了他一眼:“老夫早已夜观天象,今年根本不会发洪水的。”陶渊明的心顿时凉了半截,做这样人的属下,建功立业、大济苍生的希望自然要化为泡影了,他脑中不时萦绕着美好恬淡的田园生活。不久,陶渊明便辞官归里,过着“躬耕自资”的生活。。 最好的txt下载网
豪门巨星——王羲之(7)
时光如流水,赋闲在家的陶渊明在好友的多次规劝和极力引荐下,他又再度出仕。先后做过江州刺史桓玄的记室参军(起草文书的官)、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、彭泽县令。
义熙元年(405年),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陶渊明乘一叶扁舟,从江州出发,顺江而下,再度游临钱溪(今安徽池州市的梅梗),此地自古堪称“千载诗人地,莲花佛国乡”。以前他也曾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,这次故地重游,自然是感慨万千。船行至钱溪时,已是日薄西山,渔舟唱晚。渊明信步来到岸上,只见钱溪街上炊烟袅袅,灯光点点,田野上、古道旁,牧童们的歌声悠扬而清新,到处是一片祥和静谧的气氛。此情此景,撩拨起了陶渊明对和谐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思念,对尔虞我诈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厌倦。
渊明在彭泽为官期间,郡里派了一名督邮下来视察县务。世故的属下对渊明说:“你应当穿礼服扎官带去迎督邮。以往都是大人亲自接待,还要准备送礼呢!”渊明愤愤地说:“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!”当即解印辞官而去。到此,陶渊明结束了仕宦生活。
三、静念园林好,人间良可辞辞官归田后的渊明过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。整日里赏菊、饮酒,当然还要去地里干活。
菊为傲霜之品,食菊即能修身自洁。所以自古以来菊就为高蹈之士所钟情。屈子有诗云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陶渊明有佳句:“秋菊有佳色,浥露掇其英。”
一天清晨,阳光淡淡,清风徐徐。陶渊明手执“种豆南山下”的铁锄,兴致勃勃地在庭院空地里狠挖起来。老伴从屋里出来,看见老头汗流浃背,已翻了一大片土,又好气又好笑地说:“倔老头,你忙乎啥呢?”“种菊!”陶渊明头也不回地答道,语气铿锵有力。看着老伴的认真劲儿,陶妻忍俊不禁。
没过几天,一个花圃做成。蓬松细软的泥土,宛如一床厚厚的泥被,等待着菊种入睡安眠。撒种、施肥、培土、捉虫,陶渊明把?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