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乐文小说网>恰似满仓中石油 > 第23部分(第1页)

第23部分(第1页)

穿皂衣的是干什么的?”左右答道:“是廷尉官属。”于是他就召视他们的文书,看毕说道:“这些我都可以念,你们我能就案情进行判决吗?”有司见他年幼,就随口敷衍说可以。于是他仔细地看了下案情,思忖良久,最后便在案卷上写下了判词并签署上(将案犯)杖五十。那些案事人抱着这份判案,觉得有些左右为难,只得向皇帝请示。萧衍看过了判词,觉得儿子判得尚能符合案情,即带着笑容成全了儿子的判决。而且,从这以后,他屡次让儿子在旁听断讼狱,且每有宽纵的案情,就让仁爱的儿子判决。一方面既锻炼了儿子,一方面又为儿子捞得一个好名声。

也可谓受当时大倡文教的影响,萧统十三岁时对耆老已知尊敬,其太子洗马陆襄的母亲年将八十,他便每月派人慰问,加赐珍馐和衣物。萧统“美姿貌,善举止。读书数行并下,过目皆忆”,每次在宴会等活动上作诗,“赋诗至十数韵。或命作剧韵赋之,皆属思便成,无所点易”,可谓文思敏捷。当时萧衍大弘佛教,亲自讲说;作为太子的萧统深受老爹影响,亦崇信三宝,遍览众经,且“于宫内别立慧义殿,专为法集之所。招引名僧,谈论不绝”,又“自立三谛、法身义,并有新意”。可见其聪明才智之出类拔萃,尤仁德无匹。普通元年(520)四月时,甘露降于慧义殿,大家都认为这是太子的至德感动了上天的缘故。

普通七年十一月,萧统的生母丁贵嫔生了病,他朝夕侍疾,衣不解带,侍亲至孝。等到母亲不幸去世的时候,他“步从丧还宫,至殡,水浆不入口,每哭辄恸绝”,若不是萧衍下了圣旨不允许他这样“自毁”,否则他可能要步因丧母而“吐血数升”的阮籍后尘了,乃至性命攸关。不过他虽然遵从父命进食了,却吃得很少,以至素来健壮的身体“减削过半”,让人看了都心酸,“每入朝,士庶见者莫不下泣”。

自从萧统戴冠成人之后,萧衍便把一干政务交由他来处理,结果“明于庶事,纤毫必晓”的他也处理得井井有条、有章有法,“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,皆即就辩析,示其可否,徐令改正,未尝弹纠一人。平断法狱,多所全宥,天下皆称仁”。普通年间,梁军大举北伐,导致粮食紧缺,而萧统带头节衣缩食;赶上下大雨、大雪的天气,他都会派遣自己的左右腹心人员,到各处去秘密查看、慰问贫困之家,并酌情对其进行赈济(密加赈赐);还拿出自己的衣物,在寒冬腊月去布施给那些贫冻者,若是遇上“死亡无可以敛者”,还会为他们备齐下葬的棺椁。而且他深知民生疾苦,常常为国家赋敛劳扰过重而感到于心不安,有一次吴兴郡发水灾他还亲自向老爹为民请命。

萧统的方正也像极了他的老爹,“孝谨天至,每入朝,未五鼓便守城门开”。他在东宫虽然居住于内殿之中,可是“一坐一起,恒向西南面台。宿被召当入,危坐达旦。”中大通三年(531)三月,萧统不幸得了病,为了不让老爹太过挂念自己,他便坚持手书以答问老爹对自己病情的垂询;等到他病得相当严重时,左右的人想如实向皇帝禀告,结果也被他制止,他说“为什么你们一定要让我父亲得知我如此不堪的面目呢(那会让他老人家多么忧心啊)”,说完竟一个人呜咽起来。四月乙巳薨,时年三十一。

一代才士、家国的希望所系,就这样过早地在历史的天空中陨落了。当时,人们在得到他的死讯后,“朝野惋愕”,京师男女,奔走宫门,号泣满路。四方氓庶,及疆徼之民,闻丧皆恸哭。如此深得众望与才品出众的储君,怎不叫人反复追问:若是他尽其天年会怎样?若是他做了皇帝会怎样……

虽然萧统的死因众说纷纭。但似乎他的性格就已决定了他的这种悲剧命运。如今很多人都拿他同纳兰容若相比,真是再恰当不过了。萧统“性宽和容众,喜愠不形于色”,不仅自己颇有文才,而且也喜欢引纳才学之士,并对之赏爱无倦,《文心雕龙》的作者刘勰就曾受到过他的眷顾。“恒自讨论篇籍,或与学士商榷古今;闲则继以文章著述,率以为常”,这一点也应该是家学影响的结果;当时他的东宫中有书近三万卷,名才并集,文学之盛,晋、宋以来未之有也。

萧统*山水,为此他也营造了一些人工的园林,并经常与朝中一些有名望的大臣优游其中,既得到了消遣的乐趣又联络了未来君臣之间的感情。有一次他在后池中泛舟,有人便建议说“此中宜奏女乐”,可是萧统却不以为然,他以左思《招隐诗》作答:“何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”;“出宫二十余年,不畜声乐。少时,敕赐太乐女妓一部,略非所好”,可见其情趣之高雅、性情之淡泊。

萧统“所著文集二十卷;又撰古今典诰文言,为《正序》十卷;五言诗之善者,为《文章英华》二十卷;《文选》三十卷”,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莫过于《文选》,而它也因此被称为《昭明文选》。自此书问世后不久,就形成了专门的“文选学”,像后世的大文人如李白、杜甫等,无不深受其影响;像《儒林外史》中写到的,连《文选》都不晓得的人,其实是不配称读书人的。《文选》一书及其所代表的文章风格,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文学典范。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,是学习和研究秦汉魏晋六朝文学的重要参考文献,自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。

从《文选》中不难看出,萧统具有比较折衷的文学观,即“事出于沉思,义归乎翰藻”,也有似孔子所谓的“文质彬彬”,既不像两汉时期那般倡导“温柔敦厚”的儒家诗教,也不像他的兄弟们那般只知道沉迷于文章之声色。这其实非常类似于他同时代的大批评家、《诗品》的作者钟嵘的观点,即“干之以风力,润之以丹采”。需要特别一说的是,可能正由于萧统情性淡泊,所以他才成为了陶渊明的隔代知音,甚至可以说,如果没有萧统的功劳,那“独超众类”的陶渊明就可能要被湮没于无情的历史长河中了。

正是由于萧统的才情与品德都是那样难得,所以可能出于怀念的目的,所以民间关于萧统的传说有很多,比如最有名、最别致的就是一段关于“昭明太子与红豆”①的传说。据说,王维的《相思》(红豆的寓意)就是缘起于此,所谓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?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”,那最早正是表达的萧统的相思之情。

“积善人家,必有余庆”,何况乃祖又如此雅正,所以萧统的后人在隋唐之际也颇多显贵,如唐初的名臣、著名书法家、大文人萧瑀,唐太宗的那首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勇夫安知义,智者必怀仁”的诗,就是写给他的(隋炀帝的皇后、文品出众的萧氏就更不用说了)。萧跣也是萧统的后人之一,他在隋末乱世之际想要恢复祖宗的基业,遂割据江陵一带,可惜后被唐宗室赵郡王李孝恭、名将李渊等人所灭,但这已是无足轻重之事。

有人说,昭明之死,或许是种解脱。也许吧,以他的不忍、仁让,若果真被迫卷入后来手足同胞的那种可耻、痛苦的争斗中去,只惟恐他反倒成了其中可悲的牺牲品;反不如来去高洁,与尘俗无半点沾连。可是,以他的那种负责任、勇担承的生命追求,这终究是一种遗恨!我们愿意相信他内心的无比坚强……

① 相传萧统曾经退居于一山寺中潜心编撰文选,有一日偶见一名叫“慧如”的秀丽女子,两人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,萧统见此女子悟性非常,竟顿生爱慕之意。但由于身份悬殊,其时又看重门第,所以二人终难成眷属,不想慧如竟相思成疾,不久而终。萧统闻讯,悲痛不已,遂含泪种下双红豆,乃满怀相思悲苦离去,如此没几年也病逝了。据说,此红豆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,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技,一直长到而今,犹如虬龙老树了。此树现存于无锡顾山,有兴趣者不妨去查访一下是否确实。

2、感觉很无辜的简文帝

简文帝萧纲的遭遇很有点像李后主,他们本来不是接班人的命,可偏偏却逃脱不了这种可悲的宿命;而且,父亲又把那烫手的江山交到了他们手上,他们一时哪招架得住。两个人最终都不得好死,想想真的是很无辜。不过,那富贵荣华又岂是白让人享受的,“没有人是孤岛,独踞海中;每个人都是陆地的一块,都是大陆的一部分”,当丧钟敲响时,它是为大家而鸣。

萧纲字世缵,小字六通,是萧统的同母弟,在家排行老三。他生于天监二年(503)十月,幼而敏睿,识悟过人,丝毫不让于乃兄(看来家庭教育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)。萧纲六岁便会写文章,而作为老爹的萧衍“惊其早就,弗之信也”,就跟当初曹操吃惊于曹植一样,起初并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这么冒尖。于是萧衍就在御前面试儿子,结果发现这个儿子果然辞采甚美,为此当爹的不禁感到道:“这个儿子,真是我家的曹子建啊!”

萧纲三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晋安王,食邑八千户。六岁的时候又被封为云麾将军,领石头戍军事,量置佐吏。七岁时,迁使持节、都督南北兖、青、徐、冀五州诸军事、宣毅将军、南兖州刺史。十岁时,入为宣惠将军、丹阳尹。十一岁时,出为使持节、都督荆、雍、梁、南北秦、益、宁七州诸军事、南蛮校尉、荆州刺史,将军如故。十二岁时,徙为都督江州诸军事、云麾将军、江州刺史,持节如故。十五岁时,征为西中郎将、领石头戍军事,寻复为宣惠将军、丹阳尹,加侍中。十七岁时,出为使持节、都督益、宁、雍、梁、南北秦、沙七州诸军事、益州刺史;未拜,改授云麾将军、南徐州刺史。二十岁时,徙为使持节、都督雍、梁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,平西将军、宁蛮校尉、雍州刺史。二十一岁时,进号安北将军。二十三岁时,权进都督荆、益、南梁三州诸军事。二十八岁时,征为都督南扬、徐二州诸军事、骠骑将军、扬州刺史。二十九岁时,其兄昭明太子薨,随即他就因“文义生知,孝敬自然,威惠外宣,德行内敏,群后归美,率土宅心”而被立为了皇太子。

不过,自从萧纲被立为太子后,皇族内部的矛盾就日益激化,以致连敌国的檄文中也声称梁武帝是“立废失所”。其实,梁皇朝内部矛盾早就存在,它即根源于萧衍对自己的家族一味纵容,而且他的儿子和侄子们又多出任诸州刺史,掌握着一定的军政实权,因此难免产生争权的野心。而敌国指责南梁就是一种借口,当时不管立谁都未必是妥善之道。

萧纲也算是比较理想的接班人选了,说来他的聪明才智一点也不次于其兄,“既长,器宇宽弘,未尝见愠喜。方颊丰下,须鬓如画,眄睐则目光烛人。读书十行俱下。九流百氏,经目必记;篇章辞赋,操笔立成。博综儒书,善言玄理”, 只是他没有萧统那般任重道远。自从十一岁以后,萧纲便能够亲自处理政事,且令人称道。当他的母亲去世时,他也一样“哀毁骨立,昼夜号泣不绝声,所坐之席,沾湿尽烂”,即便是做秀这也是很难的吧。尤其,在他于襄阳主持军政大事时,时当北魏内部矛盾空前剧烈之时,萧纲于是上表北伐,结果“克平南阳、新野等郡,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,拓地千余里”,可以说战果不凡,也算一桩不错的政治资本了。

自从萧纲做了太子后,也表现得相当仁爱和明达,其为政“多所弘宥,文案簿领,纤毫不可欺”;继其兄之后,他也算是当时文坛的一大领军人物,因为颇喜欢同文士们交往,便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小集团,所谓“引纳文学之士,赏接无倦,恒讨论篇籍,继以文章”,“宫体诗”几乎就是这个团体的专利。太清三年(549)五月,萧衍在侯景的威逼中去世,萧纲遂继承了帝位。只是以他当时的处境与轻薄、文弱的性格,日子的局促、悲苦可想而知。

当时侯景所能控制的地区非常有限,不过是京师一带。而各地诸王的军队却在不断地向侯景*(争夺帝位的嫌疑最大),结果侯景军节节失利。后来,为了更易于控制局面,侯景便干脆于大宝二年(551)八月废黜并幽禁了萧纲,且同时杀害了其皇太子、诸王、梁宗室等二十人,后侯景矫萧纲诏另立了一梁宗室萧栋为帝。

也就在这年的十月,萧纲自知来日无多,危险已慢慢逼近。一天他做了一个梦,于是他便赶紧对自己的舍人殷不害说了:“我昨天晚上梦见了自己在吃土,你觉得这会是什么兆头。”而殷不害只得安慰他道:“从前公子重耳(即晋文公)也做了和您类似的梦,最终他便得以返回晋国承续王业,看来这应该是好兆头啊!”萧纲这话说了等于没说。很快,侯景的心腹、智囊王伟便来向萧纲进献寿酒,萧纲于是笑纳道:“寿酒,不得尽此乎?”寿酒啊寿酒,看来我的年寿就要尽于此了啊!他自知今日在劫难逃,于是索性一醉方休,最后等到他真的喝得不省人事,便被人拿土囊压在身上给活活闷死了。时年虚岁四十九,史书上觉得“天才纵逸,冠于今古”的他死得很可惜,哀哉!

其实,萧纲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,“侯景之乱”时他也并没有掌握实权,所以他纯粹只是一个牺牲品。不过,他也和当时的长期养尊处优的皇族和士大夫们一样,沾染了很多留恋声色等不良习气。他曾主张文学作品不必那么主题庄重,他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便这样说道:“立身之道与文章异,立身先须谨重,文章且须*。”萧纲生平最好题诗,他自言“余七岁有诗癖,长而不倦”,不难想见他的诗的最大特色便是“轻艳”(当时号曰“宫体”),如《戏赠丽人》、《美人晨妆》、《娈童》等,遂为正人君子所不取。

而等到后来他的命运发生转折性变化时,他又变得似被掳后的宋徽宗一般痛彻心骨了,行文已不可同日而语。当初,萧纲刚被软禁的时候,曾在墙壁上题写了《连珠》二首,“文甚凄怆”,其中他如此自序道:“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,立身行道,终始如一,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弗欺暗室,岂况三光,数至于此,命也如何!”他自己都觉得很无辜,他自认为乃是一介清正之士,何故遭此苦厄。

萧纲的著述也很勤奋,所以其作品也有不少,除了诗文以外,“所著《昭明太子传》五卷,《诸王传》三十卷,《礼大义》二十卷,《老子义》二十卷,《庄子义》二十卷,《长春义记》一百卷,《法宝连璧》三百卷,并行于世焉。”

除此之外,萧纲对于中国文学的直接贡献也是很大的,闻一多在《宫体诗的自赎》一文就曾指出,写作“宫体”诗也是隋炀帝、唐太宗等人的爱好,可见这在当时而言其实并不是什么伤及大雅的事情。反而由于文学是有继承性的,所以等到“宫体诗”孕育下的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一出(被闻一多誉之为“诗中的诗,顶峰上的顶峰”,“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”),“宫体诗”也便完成了它的自赎。另外,萧纲也很喜欢陶渊明的诗,想来他也足称是个清雅之士了。。 最好的txt下载网

3、咎由自取的梁元帝

萧绎,字世诚,小字七符,生于天监七年(508)八月,在家排行老七。他的出
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

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