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乐文小说网>出没风波里书籍 > 第6部分(第2页)

第6部分(第2页)

到了傍晚,消息传进同事王惠德的耳朵里。他走进窑洞,见到田家英和董边正在看书,似乎毫无结婚的迹象,将信将疑问道:“听说你们要结婚?”

田家英没吭声。董边答道:“哪有这回事,我们在工作呢!”说罢,照旧看书。王惠德信以为真,走了。待王惠德走远,田家英和董边这才忍不住大笑起来……

这是田家英夫人董边向我讲述的故事。

我去北京采访田家英夫人董边,头一回是在1988年隆冬,我在北京给她家挂电话,不巧,她去南方休养了。

1989年9月我去北京,一打电话,耳机里传出来的正是她的声音:“欢迎你来!”

9月16日下午,我应约去她家。她住在一幢高层公寓里。客厅内一大排玻璃书橱,整整齐齐竖放着一本本书。

已经离休在家的她,患哮喘,但谈锋甚健,一口气谈四个来小时,常常朗朗大笑。

她向我详尽地回忆田家英。那天没有谈完,17日我又去作录音采访,她再度回忆往事……

我在采访董边时,顺口问了一句:“在家里,你喊他‘家英’吗?”

不料,这句话引出她与田家英奇特婚恋的话题。

“不,不,在家里我从来没有喊他家英。只有现在,跟别人谈起他,才说‘家英’、‘家英同志’。”董边说道。

“你在家里喊他什么呢?”我追问。

“喊他‘田鸡’!”她答。

“‘田鸡’?!”

她哈哈大笑,笑了好久好久,把话题拉向那远逝的岁月……

田家英并不姓田,本名曾正昌。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翌年——1922年1月4日,他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小康之家。父亲曾国融开一家中药店。母亲姓周,生了三子一女,田家英是最小的一个。

田家英三岁丧父,十二岁丧母。随着父母的早逝,小康之家跌入了贫困的泥沼。才念了初中一年级的他,在母亲病逝之后,不得不离开课堂,在药铺里当学徒。

贫困是砥砺意志的磨刀石。失学的他,在帐子上挂起对联,表达自己的心愿:

走遍天下路,

读尽世上书。

1935年,只有十三岁的他,开始向报刊投稿。他取了好多个笔名,田家英是他最常用的笔名。他在报上发表散文,也写点诗、小说及书评,得到了一些稿费。他在十四岁考入成都县立中学,继续求学。一边读书,一边仍用田家英这笔名发表文章。十四岁的他,已经显露出才华,也显露出超人的意志。艰难人世,使他早熟。他的同龄人尚在一片混沌之中,他已能在迷雾中判明正确的航向。年仅十四岁,便加入了“海燕社”——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团体。

十五岁那年,他加入了“成都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”——中共的外围组织,简称“民先”。

。。

田家英夫人董边忆田家英(2)

在加入“民先”不久,他便要求奔向那光明的所在——延安。中###员侯方岳为他办理了前往延安的手续。中共早期领袖人物赵世炎之姐赵世兰,亲笔为他写了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以及延安的介绍信。于是,十五岁的田家英便进入了红星照耀下的圣地……

到了延安,几乎没有人知道曾正昌其人——他改名田家英了。从此,田家英这笔名成了他的名字,而他的原名倒鲜为人知。后来,另一个也叫田家英的人进入延安。为了避免同名同姓带来的麻烦,那个田家英改名为陈野苹,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。

田家英进入陕北公学学习。陕北公学是延安大学的前身,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。校长成仿吾。

在陕北公学学习才几个月,1938年2月,十六岁的田家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同年3月,田家英结束了学习,被组织上留在陕北公学工作。他最初的两项职务,便显示出他日后的特色:一是担任中共陕北公学总支秘书——他办事细致、认真,后来被毛泽东看中,毕生从事秘书工作;二是担任中国近代史教员——喜欢文史后来成为毛泽东和他的共同兴趣。

一年之后,田家英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。在那里学习了一年,留在那里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工作。

1941年9月,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。研究室主任由毛泽东兼任,副主任为陈伯达。下设几个组,政治组组长为邓力群,国际组组长为张仲实,等等。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伊始,从各处选拔研究工作人员,总共大约选了四十来人,其中有十九岁的田家英。田家英分配在经济组,后来调往政治组。在那里,田家英结识了董边——她在政治组。

其实,董边也在陕北公学、马列学院学习过,该算是田家英的同学,但是那时他们不认识。

董边,这个1918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山附近的姑娘,有着一番传奇经历:

她的父亲是商人,“二掌柜”。她的母亲,一连生了两个女儿。她的父亲非要个儿子不可,讨了小老婆。这时,她的母亲又怀孕了。父母都盼望着这一回生一个儿子。母亲临盆了。当时山西农村的习俗,生孩子时蹲在尿盆上分娩。一看生下来的又是个丫头,母亲失望了,盖上尿盆的盖子,不要这女孩。幸亏给隔壁的崔大妈知道了,从尿盆里救起这女婴。崔大妈说:“丫头也是人呀!”这个女婴便是董边!

不过,由于在尿盆里受凉,被崔大妈救起后放在炕上也没人理会,女婴挨冻,从此落了个病根——哮喘。直至今日,哮喘仍折磨着董边。

就因为是丫头,董边从小就受气,母亲也受气。董边心中憋着这口气,发誓要为妇女争气。她的两个姐姐小学毕业后,就嫁人了。她在村里没念完小学,却一定要到城里上高小。父亲不答应,她就在家里绝食,非达目的不可。父亲无可奈何,只得送她到忻县县城里读高小、初中。后来,她还到太原女子中学念高中。

太原毕竟是山西省会,使她的眼界大开。她开始读胡愈之夫人沈兹九主编的《妇女生活》杂志,读《世界知识》、《东方》杂志,思想日趋进步。后来,她到山西临汾,投奔那里的八路军办事处。当时担任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女生队长的,是###的夫人李伯钊。李伯钊收下了董边。这“学兵队”,是训练青年的学?
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

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